6/21/2014

PAUL在巴黎很平民風?


在炎熱容易疲累的天氣中,已經寫了不少文字(可是才寫到第三天有些擔心進度了)
離開ZEN NOO FOODI」走回rue Réaumur,通過花木拱門,走進非常多餐廳、氣氛很活絡的rue des Petits- Carreaux街上。真是有各式各樣的餐廳、熟食屋,而且幾乎每間都是客滿的。Milly暗暗的記下筆記如果下回再來巴黎,不曉得要去哪裡吃飯時,或許可以來此美食探險。在隨意逛街時,還巧遇位在Rue des Petits Carreaux Rue d’Aboukir三角街口上,由法國植物學家 Patrick Blanc創意出的一面非常漂亮的都會植物牆面綠洲(植生牆)。這樣的概念現在還頗在都會角落看見,甚至一些建設中的工地外牆也會如此運用。
接著在接近地鐵站前,SOPHIA提議進去路上的PAUL」,買個杏桃酥皮派作為點心。
其實在當日早上散步時,Milly也在春天百貨旁的古典風格PAUL分店,買了份1.2歐元的長棍法國麵包回去。倒也不完全是想吃,只是想嘗試拿著長紙袋包著的長棍法國麵包,走在巴黎街上的感覺(笑)。

PAUL是法國的國民美食也不為過,真是很容易就在街口看見這麵包屋熟悉的LOGO。多年前來到巴黎,曾經鼓起勇氣進去買過麵包在店內享用。之後不論是去德國、英國或日本,看見PAUL這英文字就意味有著安心感。只是微妙的是,當PAUL來到台北街頭上時卻意外的高貴起來,去吃PAUL的早餐多少帶著些特別日子的意味。在巴黎能這樣輕鬆的進入店內,以實惠的價位買個麵包點心來吃自然不會錯過。
在巴黎吃PAUL的麵包雖然不至特別雀躍,甚至有些壞心眼的以為實在太普及,品質應該不怎麼樣。可是反過來想,如果麵包在法國餐桌上是如此的重要,麵包店又在法國如此繁多,PAUL卻能這樣百年來屹立不搖,勢必是有其一定的水準和品質。
1889Charlemagne Mayot 和妻子在法國北部開了間小麵包屋,這便是PAUL創業的開端。現在即使在全球PAUL已經有550間分店,但是依然堅守只使用契約農場的鄉村冬麥品種。麵包不放入任何添加物或防腐劑,每一塊PAUL麵包要製作7小時。
光是欣賞這樣堅守傳統的精神,在巴黎就該吃吃道地的PAUL麵包吧。

6/12/2014

巴黎記憶重疊中

愉悅的早午餐後,JOJO三人要去巴黎北邊的聖圖安跳蚤市場(Marché aux Puces Saint-Quen),Milly則離隊一個人開始在巴黎遊晃,跳蚤市場選擇在離開前的週六,去較小規模的梵維斯跳蚤市場(Marché aux Puces de Vanves)。
聖圖安跳蚤市場較大,要慢慢逛不同攤位的話可能需要半天的時間,所以三人會在那裡用午餐,大約5點後四人各自回到HOTEL,再一起去用晚餐。

出發前聽了太多巴黎治安惡化的訊息,因此一個人行動時還真有些許緊張。
為了稍稍緩和這緊張,Milly先不直接搭乘地鐵去探訪那間「來巴黎一定要去的好喝咖啡屋」,而是漫步到一旁的羅浮宮,看看那熟悉不過的金字塔,同時回味一下這幾年前在面對金字塔廣場的「café Marly」(Le Café Marly)喝咖啡、吃午餐的時光。


記得第一次來以背包客方式來到巴黎時,曾經鼓起勇氣在café Marly外側迴廊露天座,點過一杯可樂來喝。
為什麼是可樂?因為那是最會發音也最不容易弄錯的飲料。
數年後跟著朋友以自由行的機+酒方式來到巴黎,Milly自己一人前去羅浮宮,朋友之後會合吃中飯。
在進入羅浮宮前還用破爛的英文,跟小驕傲的侍者口頭預約了兩人的午餐。
回想起來,那時光是能從迴廊的咖啡座,進入到富麗堂皇的餐廳內享用午餐,已經是大大滿足,沉浸在已經是大人,已經可以跨越了一大步的自滿中。
很清楚的記得那天點了亞洲風的碳烤豬肉餐,非常的美味。
實際上根本看不懂菜單,只是硬撐著以不輸給侍者氣勢,問到菜單哪個是豬肉、哪個是魚肉,當天想吃豬肉,就用手指了豬肉料理的位置。
朋友因為吃素,一陣溝通後,侍者大力推薦的素食料理一端上來,本以為是法國特有的蘆筍,再仔細看看~居然是熟悉的大蔥,以非常高貴的姿態排列在華麗的餐盤上。
café Marly有著Milly記憶清晰的勇敢嘗試的回憶,因此期使聽了JOJO旅居巴黎朋友說,現在的café Marly太觀光化、料理一般般、服務差到不行,取消了之前預約的午餐,Milly還是想來這裡喝杯咖啡,即使~咖啡未必好喝。
如果只是想體會這咖啡屋的典雅氣勢,置身在拿破崙時期的奢華建築內,甚或是好奇那裡侍者特有的世故和驕傲,也不妨來此吃個早餐、喝杯飲料。
café Marly全年無休,一大早8點就開店、凌晨2點前都營業,不失為一個逛羅浮宮後小歇的巴黎風味好據點。


6/09/2014

找出自己跟羅浮宮的關係

羅浮宮之前去過兩次。這回本來有些遲疑要不要再去第三次,畢竟自己的藝術修養連自己都看不下去,即使再去一次也不過跟之前同然,不過是走馬看花罷了。
可是看了一個日本包下整個羅浮宮製作的外景節目,無意間得到了一個提示,就是與其以傳統的、藝術的角度去接近羅浮宮,不如找出自己跟羅浮宮的親密關係。

可以專挑熟悉的去看,以「到此一遊」的心態不給自己太大的壓力,更可以參照畫冊,有看見的就打個勾。
可以專挑華麗的場景去看,畢竟比羅浮宮更華麗的美術館真的不多。
可以從宗教的角度去看,如果是天主、基督教徒在羅浮宮,必定可以看見很多感動的聖經故事作品。
可以「鑑賞俊男美女」的角度來看雕塑和名畫,然後挑出三大美女、俊男排行榜。
可以電影迷的角度,例如以「達文西的密碼」等電影來窺看羅浮宮。
這樣可能會被人唾棄(笑),但是總比什麼都不懂,明明想投入卻只會頭發昏來得有趣。Milly給自己第三次的羅浮宮介入樂趣,則是以直覺去看羅浮宮的建築之美,同時以自己的鏡頭留下喜歡的羅浮宮角落。
用這個角度來體驗羅浮宮,有著不同於前兩回的樂趣。
比較遺憾的是,最想入鏡從壯麗階梯看去的「勝利女神」雕像(位在大盧階梯﹝Daru Staircase﹞頂端平台),因為大整修中無法完成取景拍照的心願
註:原來以觀光客的角度來看,有所謂非官方的羅浮宮三寶存在。這鎮館三寶是米羅的〈維納斯〉、達文西的〈蒙娜麗莎的微笑〉和〈勝利女神像〉。
 
順線上四人選擇從金字塔下方的卡塞爾購物商場(Carrousel du Louvre)」入口進去,睽別多年的羅浮宮多了濃濃的商業氣息。輪不到Milly說喜歡不喜歡,只是都是事實就接受吧。
到達時已經晚上7點多,天色則還是黃昏前後的感覺。
四人分為兩組相約一個半小時後,在商場的倒金字塔下會合。MillyTina直接進去美術館,SophiaJOJO則先在商場買東西之後再進去。
是美術館之夜的特別夜間開放,但可能因為觀光客知道的不多,旅行團也不會在這時間進入,當然也加上當晚很多美術館都夜間免費開放疏散了人潮,因此入場非場順暢,一秒鐘都沒等到。順利進入的同時,還暗暗開心「省了10歐元入場費」。

JOJO是第一次進入羅浮宮,自然不能免俗一定要先跟「蒙娜麗莎的微笑」見見面。
知道「蒙娜麗莎的微笑」「維納斯」是大家的主要目標,館方很親切的在每個轉角都有附上作品照片的指示牌,因此可以相對順利的來到這兩大作品前。
之後的時間,Milly就依賴著看過的日本羅浮宮專題節目介紹,隨性的看到什麼就大致的跟Tina介紹欣賞的觀點和背後的故事。
同時當眼睛看見魅力的角度和光線下的動人景象時,就拿起相機拍照。
時間不是很充分,未必能絕對的盡興。
但能這樣留下自己眼中的羅浮宮畫面,還是很愉快的時光。
只是比較印象深刻的是,似乎這些年來羅浮宮的扒手真是太猖狂了。羅浮宮一定已經不厭其煩的去處理盜難事件,因此即使真是很破壞畫面,但是在羅浮宮很多作品的旁邊。都大大的顯示了,各種語言加上圖示的「小心扒手」警告標誌。
早已耳聞羅浮宮扒手的盛行,所以重要的財務、證件都留在飯店內,身上只有些許的小鈔和收藏在內袋的信用卡一張。
觀光世界級的名作太入迷,於是讓觀光客很容易就分了心,成為扒手伺機的對象。

四人會合後(因在龐大的羅浮宮迷了路,MillyTina還遲了將近15分鐘才會合),在9點多接近10點的暮色下,慢慢的踱步回去HOTEL
ㄟ~白天說要去看的「橘園美術館」呢?!
誰也沒開口提到,畢竟真是太累了,別管有沒有時差,也已經是可以入睡的時間。
16日下午出發,好長好長的一天,終於要結束了。

至少~當時是不美味的。

季節、時令。
在旅行中,不論放置在那個國家,都有其一定的邏輯、經驗要去遵循。
517日的晚餐,本來想不如就直接正面迎擊法國美食,於是由JOJO提議,請Milly朋友在巴黎的朋友,代為預約了住宿HOTEL附近「松露之家」(Maison de la Truffe)的晚餐。
巴黎的「松露之家」是可以透過網路預約的,所以理論上也可以透過海外預約。
當天本來已經預約了晚上7點半的時間,為了吃這餐連Milly都很少見的帶了見稍微正式的洋裝備戰。
不過JOJO在下午跟旅居巴黎多年的學姊吃飯時,知道了5月不是吃松露的好季節,要吃好吃的松露最好是在11月份開始的秋冬。
如此多少消解的吃松露的興致,加上時差雖說不算太嚴重,疲累感卻是真的有些無法排除,於是回到HOTEL後就請櫃檯代為取消了松露之家的預約。
巴黎的松露之家在台北已經設有分店,不過在巴黎吃應該還是另有滋味。
(台北的也沒吃過~~說什麼呢~哈!)

距離住宿Hotel Basile旁的瑪德蓮廣場上就有間「松露之家」,不說不知道原來還是本店呢。招牌菜是「松露油封鴨」「松露燉飯」,午餐套餐約36歐元~,應該還算是可以接受的偶而巴黎小奢華價位。晚餐的預算,如果要吃得還算盡興,點份松露燉飯、松露義大利麵、松露油封鴨再加上酒、點心,一個人的預算就最好放在60歐元以上。
事後回想,Milly一行人也真是有些刁鑽(哈),明明住在時尚美食家大推的瑪德蓮廣場旁,卻不但沒去「MAISON DE TRUFFE」「FAUCHON paris」本店,用餐也沒去巴黎最古老的LADUREE店內吃點心,說可惜也多少有些可惜。
可是假期時間有限,Milly一開始蒐集資料時也沒將這些奢華老舖,放入非去不可的名單內,擦身而過也是必然。

不吃松露大餐,舒服的梳洗又小歇了一會後,四人繼續振作精神漫步往羅浮宮前去,畢竟機會難得遇上美術館之夜,當然要去「免費」的體會一下入夜後的羅浮宮美術館風情。
(註:羅浮宮門票10歐元,每週二休館,一般開放時間是上午9:0018:00。每週三和週五會開放到晚上9:45,是可以體會入夜羅浮宮風情的好時機。)

參考白天的路程,從HOTEL走到羅浮宮大約要25分鐘上下。就想不如要前去的路上找間餐廳,喝杯酒吃個簡單的晚餐。
Milly想不如就去導覽書、日本人美食網站上推薦,從靠近羅浮宮的rue Saint-Honoré街道轉入小路上的「L'Ecume Saint Honore」,淺酌一杯吃點生蠔。
本來是帶著極大的期待前往,可是體驗後卻有踩到地雷的懊悔。
對愛吃的Milly來說,短短的旅途上有限的餐食(說卡洛里更貼切),如果吃到不怎麼樣的餐食是很懊悔的。
可是,之後看了網路上的評語都還不錯(當然也有跟Milly一樣的失望意見),那問題出在哪裡呢?
有可能是沒點對生蠔品種?是不該放任愉快的跑堂大叔去決定海鮮盤的內容?
不過最可能的理由,或許還是季節不對!
生蠔也是該在冬季吃才肥美。
本想以書上的介紹判斷,「L'Ecume Saint Honore」是海鮮店附設的海鮮BAR,生蠔海鮮等理應新鮮有一定的水準,明明貼近名店街卻能呈現漁港般的風情也是決定的關鍵點。
可是端上的海鮮盤~看起來很沒生氣,賣相已經讓人沒多大食慾,生蠔吃入口中很瘦、甘美度很模糊。其他海鮮的腥味很重,稱不上美味。於是草草用餐,沒再加點就結帳離開了。
價位是觀光區等級,不起眼的海鮮盤加上酒三杯居然是58歐元,因此即使選擇正確的季節來吃或許生蠔美味度會提昇,但還是不會放入推薦名單。真要吃也會建議不要選海鮮盤,而是單點生蠔較好。
地址:6 rue du Marché Saint-Honoré 75001
11:0019:00(假日~14:00、週五、六~22:00)、週日週一公休
首日的巴黎美食體驗難掩挫敗感,好在從隔日的美味早午餐後漸入佳境才不虛此行。

6/06/2014

巴黎人好多,該說是觀光客好~~多!

短暫的一人咖啡時光結束,Milly跟上友人的步調,會合後一起逛著rue Saint-Honoré街。rue Saint-Honoré是巴黎著名的名店街,在熟悉品牌和流行趨勢的JOJO帶路下,Milly也就順便進去些自己一人時絕對不會進去的品牌店(笑),也算是此行的收穫之一。BOOKMARCColetteFaure le pageHERMESChantal Thomass….,一串Milly連怎麼發音都不很清楚的品牌店,還是不要獻醜任意試圖去理解。
一路逛下來更吸引Milly注意停下腳步的,反而是沿路上偶然發現的,奢華設計風旅店「Hotel Costes」附設花店的玫瑰花束。好奇的是同樣一條街上的巴黎「文華東方酒店」門僮,如何在窄小的街道將客人順利的迎送。

之後想想踏入巴黎後,都還沒將目光放在景點上,於是離開rue Saint-Honoré杜樂麗花園(Jardin des Tuileries)、騎兵凱旋門(也稱卡賽爾凱旋門、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方向去。
中午過後rue Saint-Honoré的人潮已經比10點不到踏入時明顯多很多,可是當走進杜樂麗花園才真正感受到,原來即使不是旺季的78月,巴黎果然不愧是國際觀光大都市,觀光客真的好多好多。
整個杜樂麗花園、騎兵凱旋門區間,放眼過去都是人人人。人潮多到連拿起相機拍照的興致都沒了。
好在,JOJO的建議下先避難到一旁的「橘園美術館」((Le Musee de L'Orangerie)),在踏入橘園美術館前花園時已經感覺人潮少了不少,待走入美術館旁的筆直林蔭道上時,更是有走入另外一個空間的錯覺。
不過是五分鐘不到的距離,一處如此喧囂,一處如此寧靜。
看見還有人就這樣拖了張椅子,躲在牆角樹蔭,時而自在的翻閱著手上書本,時而閉上眼睛沉思。
橘園美術館以收藏莫內的「睡蓮」馳名,更在空間設計上導入自然光,以橢圓型的360度空間,展示八幅長幅莫內的睡蓮作品。
四人都已經通過了例行安全檢查進入美術館內,但忽然想到這天在出發前就獲取資料,知道517日似乎是一年一度「歐洲美術館日」(Nuit Européenne des Musées)。只是問了工作人員才知道,正確的說法是,「Nuit Européenne des Musées」是「歐洲美術館之夜」。入夜六點後,巴黎的多數美術館在這一天都可以免費進場。
機會難得,於是JOJO就臨時改變主意,建議不如先在美術館的咖啡屋小歇,晚上再來參觀。怎知咖啡屋要買了票才能入內,於是就暫且離開,晚上重新再來。
主要也是因為,從上午八點到達巴黎後,在到達橘園美術館時,已經不停移動了將近8小時,時差也漸漸朦朧在身體中漂浮著,而且其他三位美女還好,油性體質的Milly在出發前16日下午梳洗的20多小時後早已「油頭垢面」,早想洗個澡一身清爽。


於是,決定先回HOTEL辦好住房手續,好好的梳洗一下,休息一下,在於六點後開始美術館巡禮。

但是在返回HOTEL途中,還花了些時間進入偶然路過的「Atelier Cologne」(中文品牌名是歐瓏)。
因為JOJO大力推薦,要分享巴黎怎麼少了這間法國古龍水品牌店。Tina更從被動的慫恿,到完全投入的幫先生選擇適合香氣的生日禮物。
在跟著店內可愛的店狗玩耍的同時,Milly也觀察了整個禮物盒聞香、選擇、擇色、製作的過程,真是以為沒有比這更適合送給親密伴侶的禮物了。
不但可以想著真愛的人,身上抹上時的淡淡香氣,來一一聞著店內瓶中的香味。更進一步美好的是,禮物盒還附上現場刻上收禮人英文名字的攜帶瓶皮套。
位在rue Saint-Florentin靠近杜樂麗花園的Atelier Cologne」品牌店,有非常親切的兩位女店員,非常舒適的店內空間和可愛又有家教的店狗。
說「Atelier Cologne」是古龍水不盡然,但又跟大家印象中的香水不同。根據時尚品牌人的說法,原來是:『以三百年前原始的柑橘基底cologne為發想,創造出一系列特殊香調的高級香水。』不是古龍水而是中性味道的「Cologne Absolue」。
好吧,似乎還是界定模糊,總之只要香氣合宜、偏愛包裝、認同品牌表達的概念,無需時尚語言同樣可以直覺的喜歡著。
聽說「Atelier Cologne」還為每一款香氣,附上一個故事背景,諸如在海灘度假、鄉村漫步時的片段,甚至還有如小說般的故事呢。
Atelier Cologne品牌創始人是香水家族的SylvieGanterCoristopheCervasel夫婦,由他們發展出介於傳統香水和古龍水中間的「精醇古龍」,而且是中性的無決定性別區分的品牌。
Atelier Cologne」第一間精品店居然是在2011年於紐約開幕,2012年才在巴黎開設第二間店,就是一行人去店面。
後來Milly在瑪黑區散步時,也看見一間分店,據說是巴黎的第二間分店。
但「Atelier Cologne」在說明上,還是會註名為「誕生於法國巴黎的著名精品香水品牌」。
原來,「Atelier Cologne」在全球有400間以上的銷售點,於巴黎及紐約則共有3間獨立精品店。繼紐約、巴黎之後,陸續在東京、香港、上海也有了獨立精品店。
還真是不適合寫什麼流行、品牌啦~哈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