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炎熱容易疲累的天氣中,已經寫了不少文字(可是才寫到第三天有些擔心進度了)
離開「ZEN NOO FOODI」走回rue Réaumur,通過花木拱門,走進非常多餐廳、氣氛很活絡的rue des Petits- Carreaux街上。真是有各式各樣的餐廳、熟食屋,而且幾乎每間都是客滿的。Milly暗暗的記下筆記如果下回再來巴黎,不曉得要去哪裡吃飯時,或許可以來此美食探險。在隨意逛街時,還巧遇位在Rue des Petits
Carreaux 、 Rue d’Aboukir三角街口上,由法國植物學家 Patrick Blanc創意出的一面非常漂亮的都會植物牆面綠洲(植生牆)。這樣的概念現在還頗在都會角落看見,甚至一些建設中的工地外牆也會如此運用。
接著在接近地鐵站前,SOPHIA提議進去路上的「PAUL」,買個杏桃酥皮派作為點心。
說PAUL是法國的國民美食也不為過,真是很容易就在街口看見這麵包屋熟悉的LOGO。多年前來到巴黎,曾經鼓起勇氣進去買過麵包在店內享用。之後不論是去德國、英國或日本,看見PAUL這英文字就意味有著安心感。只是微妙的是,當PAUL來到台北街頭上時卻意外的高貴起來,去吃PAUL的早餐多少帶著些特別日子的意味。在巴黎能這樣輕鬆的進入店內,以實惠的價位買個麵包點心來吃自然不會錯過。
在巴黎吃PAUL的麵包雖然不至特別雀躍,甚至有些壞心眼的以為實在太普及,品質應該不怎麼樣。可是反過來想,如果麵包在法國餐桌上是如此的重要,麵包店又在法國如此繁多,PAUL卻能這樣百年來屹立不搖,勢必是有其一定的水準和品質。
1889年Charlemagne Mayot 和妻子在法國北部開了間小麵包屋,這便是PAUL創業的開端。現在即使在全球PAUL已經有550間分店,但是依然堅守只使用契約農場的鄉村冬麥品種。麵包不放入任何添加物或防腐劑,每一塊PAUL麵包要製作7小時。
光是欣賞這樣堅守傳統的精神,在巴黎就該吃吃道地的PAUL麵包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