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/18/2013

只能直覺感受未能體感融入

從外宮搭乘巴士前往內宮,車程約是1520分鐘,車票320日圓,內宮外宮相距約六公里。
巴士的車廂後面,依然不忘提醒「伊勢神宮參拜,是從外宮開始,再去內宮」。
進入內宮要先越過鳥居和「宇治橋」,宇治橋架設於五十鈴河上是引導人們從世俗世界進入神聖世界的橋,宇治橋與神殿同樣每二十年重建一次,另外有說,宇治橋前後的鳥居都是以舊神殿拆下的杉木建成的。
PS: 690年内宮、692年外宮、式年遷宮起源,現在則似乎是在同一年進行不過不是同一天完成,據知每次的遷宮都要花上至少八年的準備。
在往正宮的途中會先通過五十鈴河旁,自古以來凡是來神宮參拜天照大神前,一定要在此洗手,用五十鈴河清淨河水洗手漱口以潔身淨心。
參拜路上還會看見受理對天照大神表示感謝和心願的祈禱請求的「內宮神樂殿」,和準備供神膳食的「忌火屋殿」。
之後登上兩旁千年高聳杉木的三十段石階進入正宮,天照大神(日本皇室的祖先)被供奉在由四重柵欄圍繞的最裏面的正殿中(正宮、皇大神宮),但是一般人
一般的人只能進入第一道門內,而且絕對禁止拍照。同樣的因為每二十年舉行一次式年遷宮,所以參拜者可以看到與兩千年前同一建築格式的正宮,撇開信仰的層面這或是正是拜訪伊勢神宮最大的魅力之一。
江戶時期前往伊勢神宮參拜是一生一次的夢想,現代人前去方便很多,甚至海外的觀光團也只將這裡當做觀光地,目前數據是每年有將近800萬人來參拜。少了前往困難度的伊勢神宮,會不會因此就減弱了祂在現代日本人的崇高地位呢?!
外國人未必能如日本人般崇敬伊勢神宮,或許可以建築和日本人維繫傳統這一點來體會。

伊勢神宮的建築不是很有氣勢甚至不是很起眼,實際上卻有其不可忽略的歷史地位。
建築形式是以2000年前日本人儲存稻米的糧倉為原型,同時融合古代天皇宮殿的建築元素。所有神社都不能仿造其建築結構(似乎是除了出雲大社の大社造),以代表天照大御神崇高的地位,因此特別稱為是唯一神明造」。
論粗概的印象以為外宮、內宮的格局備置大致相同,只是內宮規模大得多。這樣說或許不是太謹慎,但是論氛圍Milly是喜歡內宮多些。
只是離開內宮後,一個疑問依然不能消解,就是那在很多日本人的遊記看見,在神宮境內自由行走的(神鶏(神鶏は日本古来の鶏で、尾が長く気品があります。)到哪裡去了,會不會因為遷宮大神事當前參拜人潮太多,暫時不出來自由散步?話說原來還有一個稱為「神宮奉納鶏保存会」的組織,會員會將特別養育的雞奉納給神宮,於內宮內放養。
PS: 伊勢神宮のご神獣は「鶏」とされています。遷宮の際に、宮司が鶏の鳴き声を3回行なうという「常世の長鳴き鳥」の儀式が行われることは、よく知られているところです。
伊勢神宮が「鶴」を象徴し、出雲大社が「亀」を象徴しているそうです。陽(太陽神、男性性)の伊勢神宮に対して、陰(月神、女性性)の出雲大社という関係です。

離開內宮時通過宇治橋(別名御裳濯橋),看見導覽義工正對著欄杆的「銅製帽子」(擬宝珠)說明著,好奇上前「旁聽」,才知道原來每二十年這橋會跟著重建更新,可是其中的一個擬宝珠,居然是刻有「天照皇太神宮御裳濯川御橋元和五年(1619)己未三月」字樣,就是說原來是將近四百年流傳下來的。至於是哪一個?就請當做前去時的樂趣之一,去尋找看看。


沒有留言: